随着国际铜价近期连续下跌,市场开始担心铜贸企业步钢贸企业的后尘。广发证券估计,中国高风险铜贸规模可能有500亿元,一旦发生资金断链风险,银行业将面临增加数百亿不良贷款风险。路透社消息称,上海、浙江、河北及广东的多家银行,已经停止对小型的铜贸易商开立信用证。
一位银行业消息人士指出,由于打击热钱和预防铜崩盘的信贷风险,一些银行已经停止为部分铜贸易商开信用证。“我们正在严查客户是否有真实的贸易背景,停止为非正常的进口贸易提供融资,现在只有符合要求的正常贸易才可以做融资。”
“‘融资铜’一旦资金链断裂,将马上影响银行授信风险和资金安全回收风险并可能引发连锁反应,严重的话引发金融危机。”广东省社会科学综合开发研究中心主任、热钱专家黎友焕表示:“融资铜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国内银行系统融资制度的混乱,往往是某些银行利用贸易融资的机制进行相关资金挪用的主要表现。”
铜融资兴旺
今年第一季,我国精炼铜进口达54.2亿美元,有贸易商估计,其中约一半是融资铜。
“融资铜从2011年年初兴起至今,国内每年的规模有几十万吨,量非常大。”从事融资铜贸易的商人李信(化名)说。
今年第一季,我国精炼铜进口达54.2亿美元,有贸易商估计,其中约一半是融资铜。李信介绍,融资铜的操作各有不同,但大同小异。举例说,当他要进口铜,拿1000万~2000万元到银行,银行开1个亿的信用证给他。国外贸易商帮他进口铜,进口铜的单据都齐全后,李信不用这些铜,他再让贸易商把这些铜卖掉,把钱还给他。等于变相从银行套现了资金。
如果把上述的例子再细化,就能更清楚其中的奥妙:银行开出的信用证一般是3个月或6个月,以6个月期限为例,现在是5月份,那么李信到11月才需还银行钱。而李信“骗”银行说,我要用这些进口铜,然后他只用了5~6天时间就可以从国外买到这么多铜,他让海外的贸易商帮他进口了1个亿的铜,然后,让贸易商把这1个亿的铜以便宜100万元的价格卖出去,于是李信就获得了9900万元的资金。
而李信当初开信用证只拿了1000万~2000万元到银行开信用证,那么现在李信手上就已套现了7000多万元出来,他只要在11月份还钱给银行就行了,那么接下来的这6个月,李信拿了这个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这就是“融资铜”。
“近年来铜融资很流行。”李信说,“银行的利息不高,6个月算下来也就是8~9个点的利息,从2011年起市场资金很紧缺,拿这个利息从银行套出资金用半年时间,很值得。”
业内人士指出,目前保税区内各外资银行美元信用证利息成本一般在1.5%左右,人民币信用证一般在2.5%~3.5%。贸易商对融资方的报价一般会高于银行利息成本,在贸易融资中融资方综合成本一般在6%~7%。“尽管这一融资成本与国内贷款成本接近,但是实际上国内贷款限制较多,且还往往有上浮,故综合来看,贸易融资成本仍相对较低。”
此外,现在国内的一年期存款利率在3.25%,而海外的存款利率接近0,海外卖出铜套现的资金回到国内可获得一个利差。而国内很多企业,如地产开发商及中小企业在国内实际融资成本远高于官方利率水平,甚至超过10%。这就存在了从银行低息套钱出来再投资挣钱的一个套利空间。
崩盘风险加大
一旦李信们出现破产,理论上是由银行来接盘这一风险。
事实上,“融资铜”是一种资金的拆借或者是一种套利行为。并且,还可以不断循环、放大杠杆。
以李信所举例子为例,从9900万元里拿出1000万元,到另一家银行再开个1个亿的信用证,然后找国外的贸易商,买入一个亿的铜,再卖掉铜,李信又能拿到9900万元,两次融资后,扣除成本2000万元,李信手上已有1.7亿元。
然而,虽然成本低,但铜融资的风险却很大。“如果我们拿这个钱去投资亏了,那我们既要还银行本钱,又要还银行利息,风险很大。”李信说:“比如上面的例子,要知道我只拿了两千万元出来,但手上却有1.7亿元的资金,也就是我的融资放大了10~20倍,如果一不小心,亏掉10%,我就等于破产了。”
事实上,这种风险正在不断加大,铜可能崩盘已成为一个目前业内热议的话题。
公开资料显示,中国保税区铜库存2011年四季度以来振荡走高。据统计,目前总体维持在65万吨左右,远高出20万~30万吨的正常水平。深圳一位资深的期货操盘手告诉记者,这些进口铜大量是虚假贸易,没有被真实的消费掉,变成了库存。
铜是宏观经济的晴雨表,可国内经济并未出现根本好转、需求不振却为何进口不断增加?
事实上,由于进口铜并未进入实体消费,也没有成为交易所的注册仓单,因此对于铜的行情并未产生打压,反而由于国内进口增加推升国际铜价。这恰是铜价不跌反涨的玄机所在。“国际的铜库存处于历史最高点,这还没有计算国内在保税区内的隐性库存,历史上,库存在高点时价格在最低点,但现在价格不在低点,反而在相对的高点。”上述期货操盘手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
“未来铜价跌穿4000美元的可能性很大。”上述操盘手指,铜崩盘的时间段可能是在今年春节至明年春节之间。“这种‘铜崩盘’可能像去年的‘钢贸崩盘’一样。”
而一旦李信们出现破产,理论上是由银行来接盘这一风险。“如果铜价下跌幅度过大,跌穿向银行抵押的价值,融资人就等于破产,这将导致最后由银行收回铜,并被迫向市场出售铜,而市场承受不了突然间出现的这么大的抛盘,可能进一步打压铜的价格。”上述操盘手说。
新政效果悬疑
由于利差、汇差和融资困难的存在,这种套利及融资行为难以杜绝。
银行和外管局都开始嗅到了虚假贸易融资的风险。
近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加强外汇资金流入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下称“《通知》”),要求银行强化结售汇综合头寸和贷存比管理,未及时对异常资金流动情况做出解释的进出口企业将被降级。
记者也从消息人士处获悉多家银行已开始叫停融资铜信用证发放。但这是否能从根本上防范风险?
黎友焕指,贸易融资由来已久,而且在国际市场上相当成熟,如果国际贸易市场没有贸易融资将不可想象。“中国的贸易融资与国际市场的规范贸易融资完全不同。现在仅靠相关监管部门发个通知,想杜绝‘融资铜’‘融资胶’现象绝对是痴心妄想,不可能达到效果。”
由于利差、汇差和融资困难的存在,这种套利及融资行为难以杜绝。银行人士指出,他们是按规章办事,如果外贸企业提供的单据齐全,就会放款,只是现在已开始严查贸易的真实性,但银行其实也无法完全保证企业的真实贸易背景。
黎友焕认为,现有银行系统的相关制度和操作规程都出现了很大的问题,各类业务风险已经不断积累。“相关的违规行为已经很泛滥了,但问题是《通知》的这些措施只是治标的被动措施,并非治本的方法。真要治理的话,要对症下药,即谁违规谁负责,谁造成风险谁负责到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