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6月份,一路下跌的糖价将整个蔗糖产业打入低谷。
随着国内外白糖价格的持续低迷,国内一些糖企开始出现大幅亏损,外加低价进口食糖不断挤压市场,整个制糖业走入行业“寒冬”似乎不可避免。
根据南宁糖业和贵糖股份最新公布的2012年的业绩预告显示,南宁糖业预计全年亏损额将达到3.1亿-3.5亿元;贵糖股份2012年的盈利相比2011年,也出现约89%~97%的下降,预计盈利为300万~1200万元。
亏损的不仅仅是广西产区。根据媒体报道,目前国内全行业70%的制糖企业亏损,包括中粮屯河、广东甘化等多家制糖上市公司,去年以及今年一季度营业利润都为负,预计整个行业全年亏损将达到100亿元。
一份《2013中国食糖产业分析与预测》行业研究白皮书显示,预计2012/13榨季国内食糖产量在1330万吨左右,消费规模在1340万吨左右。
有业内分析人士指出,如仅算自产自销,基本实现了紧平衡,打破平衡的是大量的进口糖,截至4月底本榨季已经进口146万吨,预计到本榨季末,将进口280万吨。
据介绍,在制糖企业的成本构成中,甘蔗原料占到70%。在我国,出于保障糖农的种植积极性和经济利益等因素考虑,各食糖产区政府出台了甘蔗收购指导价格,并维持在每吨500元左右,然而在巴西、澳大利亚等主要产糖大国,甘蔗收购价只有每吨250元,加上没有高额关税保护,加工完税价折合人民币约每吨4200元。“高成本导致国产糖价格每吨比进口糖高1000多元,难以抵挡国际糖的大举进入。”
中国海关统计机构6月21日提供的数据显示,2013年5月份,国内进口食糖338068吨,同比2012年5月份增幅33.07%。而食糖出口量持续下滑,今年1~5月份我国累计出口食糖21485吨,同比上年减少10.66%。
记者调查发现,进口食糖价格远低于国内食糖价格使得我国食糖进口量逐年增加,加上还有大量走私糖进入国内,不仅造成国内市场供大于求,而且由于价格低廉,给国内食糖价格体系造成很大冲击。
根据中国糖业协会统计,目前国内白糖现货价格已经从2011年每吨近8000元的高点,跌落到今年4月底的每吨5600元,部分地区甚至低于5400元/吨,跌幅达到30%,期货市场上跌幅更大。制糖企业的生产成本已经高于目前的现货价格,因此出现亏损已成定局。
“现在,我们是生产越多,亏得就越狠。”一些制糖企业负责人向记者抱怨说,甘蔗近年来的收购价格一直在涨,比10年前涨了2倍还多,比世界主产糖国高出一倍,再加上原材料、人工、每吨近千元的税费,一吨糖的成本接近6000元,而市场上的糖价每吨只有5000多元,“每生产一吨就倒亏几百元。”
“雪上加霜的是,还不断有走私的低价白糖冲击国内市场。”有业内人士介绍说,巴西、泰国等地的白糖走私到国内的价格仅在4000元/吨,而国内目前普遍的价格为5500元~5600元每吨,中间的价格差造成相当大的利润空间,使得一些人铤而走险。据估计,2012年走私糖的数量或超过100万吨。
据了解,在世界主要产糖国中,只有我国和澳大利亚没有实行高关税保护,而是实行食糖贸易自由化,这也造成了国内食糖市场与国际市场紧密相关,国产糖被境外低价进口食糖冲击很难避免。
“国外大量低价糖的涌入必然会给国内糖业带来冲击,也会影响到蔗农的利益。”许多从业者担心,糖作为居民日常生活的消费必需品,健康、稳定的糖业发展对国民经济,特别是食品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现在糖企亏损,蔗农收入下降,一旦退出糖料种植,国产糖市场或再受挤压。
事实上,机械化水平低,劳力紧缺,加上化肥、农药等前期投入,居高不下的种蔗成本推高了甘蔗收购价,即便是500元/吨的收购价格也没有保护到蔗农的利益。
“希望国家能够继续加大收储量,控制进口量,减税、补贴等多政策扶持国内糖业的发展。”一些甘蔗种植大户反映说,现在种植甘蔗是“三高一低”——肥价高、工价高、地租高,收入低。不少制糖企业出现的亏损已经影响到自己的利益,不但是“增产不增收,还出现了欠账的现象,拿不到钱。”
对此,农产品分析师黄桂恒分析认为,国内糖业目前面临四个矛盾:一是糖料定价政策约束与食糖定价市场化、国际化之间的矛盾;二是传统糖料种植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与当前劳动力供应结构失衡;三是糖料种植规模化、集约化、科技化趋势与当前国内耕地结构的矛盾;四是本土糖业徘徊不前与用糖食品工业飞速发展失衡。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糖业烟酒公司董事长葛俊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食糖产区地方政府在制定甘蔗收购价时,既要兼顾好农民与制糖企业的利益,又要兼顾好甘蔗收购价与食糖市场价格的合理性,从而制定更加符合实际的甘蔗收购价。此外,应当严格控制进口糖规模与配额,减少进口糖对国内市场的冲击和影响,同时加强对走私糖的监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