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10月下旬以来,在供应过剩及季节性矛盾打压下,国内白糖现货、期货价格分别从5400元/吨、5300元/吨的阶段性高位一路下挫至当前的4600元/吨、4500元/吨一线,跌幅分别高达14.81%、15.09%。目前的4500元/吨一线究竟是白糖价格下跌的中继还是终点,成为市场人士关注的焦点。
供大于求仍是主基调
去年10月份以来,国内糖市进入生产旺季、需求淡季阶段,季节性供需矛盾对糖价影响较大,糖价进入下跌的第二季,一跌再跌。
据中国糖协预计,2013年中国糖料播种面积为2805万亩,2013/2014制糖期收购糖料约11094万吨,共产糖量约1350万吨,同比增长3.37%,在食糖需求较为稳定的情况下,食糖供给的增加给糖价造成很大压力。
截至1月22日,全国约有212家糖厂进行榨糖生产,其中广西102家、云南57家,黑龙江和内蒙古各有5家糖厂收榨,新疆12家糖厂收榨。预计南方主产区甘蔗糖生产工作将于4月底或5月初完成,其间季节性供大于求的矛盾或将继续主导糖价弱势调整。
库存压力或再次凸显
跟踪发现,食糖新增工业库存同比变动与其现货价格、期货价格成反比例关系,即若食糖新增工业库存同比增加,其价格则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反之则相反。截至去年年底,全国食糖新增工业库存量为142.24万吨,同比增加29.46%。2013/2014年度伊始,食糖新增工业库存同比增加,说明新糖销售面临一定压力,也意味着后市糖价仍有下行空间。
进口糖“添油加醋”
国内糖价的一跌再跌与大量的食糖进口密切相关。数据显示,中国2013年12月食糖进口量为43.4672万吨,同比增加61.97%。去年1—12月累计进口食糖454.6万吨,同比增长21.31%。分析认为,国内糖价“跌跌不休”的同时,食糖进口量不减反增,这将严重冲击国内糖价。预计2014年食糖进口量将会小幅减少,不过其对国内糖价的冲击依旧不容小觑。
市场化改革成“标杆”
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主基调,亦着重强调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在商品定价进行有节奏的市场化改革下,预计国内较高的糖价或将难以为继,内外糖巨大价差也将收敛,糖价最终会回归其合理的价值轨道,即供求关系决定价格。
另外,从交易所持仓来看,主力空头仍无减仓的迹象,前20名持仓会员中,净空单持有量接近10万手。且调查中发现,制糖企业卖出保值意愿仍然较强,而下游需求企业接单积极性普遍不高。空头主导下,郑糖后市或还有下行空间。
综上所述,作为市场人士的心理预期,4500元/吨一线目标价位已经被打破,后市糖价依旧面临供应过剩压力、季节性矛盾、新增库存压力、进口糖冲击及市场化改革的影响,仍存下行空间。换言之,4500元/吨只是糖价下跌的中继而不是终点,建议投资者以空头思路操作为宜,不宜抄底,但过重的空头头寸要适当减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