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的公共消费占最终消费支出的比重一直呈现出稳步上升的趋势,2018年占消费比重达27.5%,金额达15.2万亿元。 ] 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通过消费扩大内需,除了促进居民消费,还有一个选项,就是合理增加公共消费。 近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就指出,要加快释放国内市场需求。扩大居民消费,合理增加公共消费。而“公共消费”一词,在近几年的高层会议中也是首次被提出。 公共消费亦称“社会消费”,是指政府直接进行购买且消耗的公共产品或服务的支出,比如用于国家行政管理、国防、科学、文化教育、卫生保健、环境保护、城市公用事业和各种生活服务等方面的物质消耗。 公共消费既是国民消费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又能对居民消费起到带动和激发作用。问题是,公共消费主要依靠的是财政收入,但在当前地方财力紧张的背景之下,应该如何“合理增加”? 带动居民消费恢复活力 消费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持久动力。2019年消费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57.8%,已连续六年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主引擎”。但疫情发生以来,消费受到巨大冲击。 国家统计局披露的数据显示,1~2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20.5%,其中,商品零售下降17.6%。出行类商品零售额下滑明显,限额以上单位汽车类和石油类商品同比分别下降37%和26.2%;餐饮收入大幅下降43.1%;限额以上住宿业客房收入下降近50%。 民生银行(5.710, 0.04, 0.71%)研究院研究员郭晓蓓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提高消费率,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扩大公共消费。公共消费既是国民消费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能带动居民私人消费。因此,扩大公共消费可以直接和间接地提升消费率,从而具有化解宏观经济运行中矛盾和促进社会事业发展的双重功能,有利于扩大内需。 万博新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刘哲告诉第一财经记者,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公共消费占最终消费支出的比重一直呈现出稳步上升的趋势,2018年占消费比重达27.5%,金额达15.2万亿元,占GDP产值的16%左右。公共消费增长1个百分点,预计能够直接和间接拉动经济0.2个百分点以上。 刘哲表示,当前提出增加公共消费,是应对突发性疫情冲击、促就业、保民生、扩消费的重要举措。相对于居民消费,公共消费具有公益性、保障性和福利性的特点,用于提升社会的卫生保健、生态保护、基础科研等方面的水平。 “公共消费的提升能够对居民消费起到带动和激发作用,在发生疫情、地震、战争等供给冲击时,公共消费的增加一方面可以应对冲突的外部冲击,另一方面也能带动居民消费尽快恢复活力。”刘哲说。 公共消费增长可渐次展开 公共消费的资金来源是社会基金,即财政收入和提供产品或服务的非营利机构。疫情之下,财政收支矛盾更加突出。财政部披露的数据显示,2月份全国财政收入同比下降21.4%,这是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的又一低点。财政收入大幅下滑,但支出压力不减反增,基层财政十分困难。 刘哲表示,在当前地方财力紧张的背景下,应采取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一是突破3%的财政赤字率限制,如果调高特殊时期的财政赤字率到4.5%,以解财政收入不足和支出增加的燃眉之急,预计将增加财政空间1.5万亿元左右。第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压缩不必要的行政管理费用支出,严格审批三公经费,抓住短期的主要矛盾,增加公共消费支出,尤其是保民生、保就业、稳社保、健全医疗卫生等方面的支出。 上述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已经做出了明确部署。会议指出,要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和实施力度。要抓紧研究提出积极应对的一揽子宏观政策措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适当提高财政赤字率,发行特别国债,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告诉第一财经记者,我国公共消费占最终消费的比重在25%~28%之间,就我国目前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而言,比重偏低。 盘和林表示,公共消费的比重应当建立在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制度基础之上,随着生产力水平和经济技术的发展,公共消费比重的提高是必然趋势。 “考虑到目前我国经济发展遭遇疫情打击,用以财政收入为支撑的公共消费来刺激经济,对于那些具有财政压力的地区而言是具有很大困难的,因此公共消费的增长还是应该量力而行,渐次展开。”盘和林说。 郭晓蓓告诉第一财经记者,扩大公共消费,不仅仅是量的概念,更重要的是通过扩大公共消费规模来推进基本消费的平等化,至少包括医疗、教育、住房等方面。比如通过调整公共投资与公共消费、生产性投资与消费性投资的比例关系以及公共消费结构,既有利于提高大多数社会成员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又能增强经济增长动力,进而转换增长方式,促进科学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