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牢牢把握住粮食安全主动权,在稳定宏观经济发展大局、满足国民生存必需品供应、应对国际动荡形势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粮食稳定供给稳住了宏观经济发展大局。粮食安全是关系国家经济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是国家自立、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重要先决条件。2021年,我国粮食生产继续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粮食产量达到68285万吨,粮食稳定供应的良好态势为我国经济稳健增长创造了稳定的社会条件,极大程度减少了经济发展的后顾之忧。 二是粮食稳定供给满足了十四亿国民的生存必需品供应。立足主动型的粮食安全战略,谷物总产量稳居世界首位,十四亿多人的粮食安全得到有效保障。2021年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83公斤,远高于400公斤的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 三是粮食稳定供给支撑我国有效应对国际复杂形势影响。进入新世纪后,全球性经济危机及公共卫生事件带来挑战,粮食作为战略性基础物资,国际粮食市场常会受到危机事件影响。尤其是全球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全球经济活动趋弱,贸易保护主义屡次抬头,国际供应链面临多风险阻点,全球通货膨胀压力加剧,经济形势整体低迷。多重风险因素叠加下,我国作为世界人口大国,粮食需求量庞大,只有牢牢把握住粮食安全主动权,才能有效防范抵御各类风险挑战。 可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粮食安全取得了优异成绩、发挥了关键作用。随着我国抓粮稳粮机制的不断健全,粮食供给的主要矛盾已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优化粮食结构、提升粮食质量逐渐成为粮食发展重心。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发展主线,我国粮食供给结构呈现出以下三方面特征: 一是绿色生产模式基本形成。“十三五”以来,我国农业发展方式加快转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加快发展,农业绿色发展取得明显进展。我国先后实施了轮作休耕试点、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黑土地保护项目等政策措施,有效推动了粮食供给结构朝绿色方向发展。 二是优质品种占比逐渐增加。“十三五”期间,为提升粮食质量,我国深入实施了“优质粮食工程”,统筹推进粮食产后服务体系、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中国好粮油”行动三大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效。2021年,我国粮食市场化收购比例超过90%,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监测面覆盖60%的5万吨以上产粮县,“中国好粮油”行动增加优质粮食超过5000万吨,有效增加了优质粮食供给。 三是结构调整动态适应市场需求。“十三五”期间,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我国立足粮食市场需求不断调优生产结构,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推动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不断优化。建立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重点发展强筋弱筋小麦、优质稻米、食用大豆等市场需求品种,引导农民安排生产和种植结构。 总的来看,为进一步实现粮食供应提质增效,切实“端牢中国饭碗”,需要继续做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夯实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命脉在水利,出路在科技,动力在政策。要继续坚定不移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农田建设标准和质量,推动现有高标准农田提档升级,真正发挥其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作用。二是延长粮食产业价值链,提高农民种粮生产积极性。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在“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上下功夫,着力培育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壮大区域粮食产业经济,让农民更多分享粮食增值收益。三是稳定粮食流通供应链,提升粮食流通效率。着力增强粮食供应链韧性和稳定性,健全完善粮食市场的监测预警体系和突发事件应急体系,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平台,主动应对粮食流通中的不确定性因素,持续保障我国粮食安全。
|